close

圖說:新、舊城堡並存的盧爾馬蘭城堡。

  出發到法國前,JY告訴我婆婆早在三個月之前訂好民宿,準備在呂貝宏山區度過七個晚上。

  我有點驚訝,一向不愛規劃旅遊行程的婆婆,竟然會在這麼早之前就開始準備,令我好奇「呂貝宏」究竟是什麼地方。

  出發到某地旅行前,會先把該地的歷史看過一次是一個歷史控習以為常的事。

  不看還好,一看真是感慨萬千。

  呂貝宏在宗教戰爭時間可真是被蹂躪得千瘡百孔。

  16世紀的宗教戰爭(Guerres de Religion)對於法國而言,不只是無數人因此喪命或逃離家園這麼簡單的傷害而已,而是整個社會的對立和撕裂。引起戰爭的元兇與其名是「宗教」,但不同貴族和階級為了各自利益形成的派系,都是爭得你死我活的隱因。

  就抱著這麼感慨萬千的心情來到呂貝宏,我們的第一站賽尼翁(Saignon,見此篇)卻美得讓我目瞪口呆。

  典型的普羅旺斯鄉村風景,沒有任何一絲絲與爭戰相關的暴戾之氣。

  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,將八天七夜的呂貝宏之旅以文字佐上照片的方式呈現,每篇文章不僅僅只是遊記,更多是與家人相處甜蜜時光的無限回憶。

  這已經是2016年夏天的旅行了。有時候寫作使用「歷歷在目」總覺得過於矯作,因為湧上的總是一種不具形體的情感。

  最後一篇,獻給盧爾馬蘭(Lourmarin),一個婆婆從旅途第一天一直嚷嚷著要去的地方。

圖說:由盧爾馬蘭城堡遠眺舊城區。

--

  在JY還很小很小的時候,婆婆曾經帶著兩個孩子去過,並在盧爾馬蘭城堡前合影。出發前婆婆還特別把照片找了出來,秀給我看。

  我問JY是否還記得,JY坦白的回說「早忘光了」,連城堡長什麼樣他都沒印象,更遑論盧爾馬蘭的舊城區了。

  我倒是不意外,JY的記得的東西不多,很多事情他是完全沒有印象的,因此我常覺得我嫁給了一個沒有過去的人。

  不似念舊的我,老是把過去的事記得牢牢的,現在更變本加厲,把這些旅行化為文字,還打算出書!

--

普羅旺斯市集

圖說:盧爾馬蘭舊城地區(圖片來源)。市集位於舊城外圍、遊客中心後方的廣場上,平時作為停車場,一到週五上午便化身為市集。

  我們光臨盧爾馬蘭的那天,剛好遇上每週五的市集。

  普羅旺斯的市集特色就是色彩繽紛、五顏六色,無論是農產品還是熟食,都讓人垂涎三尺、躍躍欲試。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手工藝品讓了一見就喜歡,恨不得通通搬回家。

  我們在一家手工飾品店買了兩個可愛的瓢蟲髮夾送給子台的好朋友,接著到帽子店裡買了使用拉菲草(Raphia)纖維編織的手工草帽(店裡會播放編織的影片,看完就被燒到了)。

  子台隨後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樂器,有點類似鐵琴,但共振的效果非常好。經由攤位老闆的解釋,才知道這種不知名的樂器是利用兩片廢棄瓦斯桶的底部製成音箱,再於其中一面切割出「琴鍵」,演奏時只需用琴槌敲擊琴鍵,便能發出美妙的樂音。

  子台光是在攤位玩樂器就玩了好久,才依依不捨的離開。

--

  縱使我們已經準備好午餐的食物,子台一看到麵包店外頭擺出的現烤披薩還是吵著要吃。

  法國人的飲食時間算是十分規律,早上七、八點用過早餐後,十二點到二點是午餐時間,下午三、四點左右會有點心時間,一直到晚上七點才是晚餐。早餐和點心一律是甜的,午點和晚餐後也可以有少量的飯後甜點,因此餐與餐之間不會再有零食,因此即使法國人吃得多也吃得好,但身材還是能夠維持穠纖合度,這就是著名的「法國悖論(Paradoxe français)」。

  子台在午餐以前吃披薩,完全踩中了法國飲食原則的雷,照理說婆婆應該溫柔但堅定的拒絕,但她卻想出了個折衷的方式:把它當午餐吃。

  可是明明離午餐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啊!

  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婆婆自己也嘴饞得很,雖然法國人極少受情緒影響而飲食,但面對普羅旺斯市集的美食,還真是難以招架!

  買了披薩後,離午餐時間還有一個小時,於是我們便在舊城裡走走看看。

--

舊城區

  其實盧爾馬蘭的舊城與其他呂貝宏村莊差異不大,也許是被列入「法國最美村莊(Les Plus Beaux Villages de France,註1)」的關係,遊客人數比我想像中的多上許多。

註1:「法國最美村莊」為一創立於1982年的協會,致力於發掘法國鄉村裡具有觀光潛力並同時能保存歷史古蹟的村莊,至今(2019年)已選出158個村莊入選。

  盧爾馬蘭位於呂貝宏區域自然公園(Parc Naturel Régional du Luberon)的南緣,以歷史悠久的盧爾馬蘭城堡(Château de Lourmarin)著稱。

  15世紀的城堡興建之前,有座羅馬軍營(castrum)扼守一條大致沿著艾居布朗河(Aiguebrun)而闢的道路,這條道路穿越迪朗斯河谷(Vallée de la Durance)和卡拉馮河谷(Vallée du Calavon)的隘口,因此有「下普羅旺斯最危險的通道」之稱。  

圖說:經過多次重建,今日為文藝復興風格的盧爾馬蘭城堡,位於舊城郊區。

  舊城區距離城堡有段距離,並非圍繞在城堡附近。

  「盧爾馬蘭」的字源據歷史學家推測,可能是首位占有從佩爾蒂(Pertuis)至梅蘭多勒(Mérindol)這片廣大土地的羅馬將士之名-「Laurus」。有趣的是,這裡還有其他村莊-洛里(Lauris)和維萊洛勒(Villelaure)的字源都是來自於這位羅馬將士。

  舊城裡並沒有特色突出的「景點」。

  如果硬要算的話,法國每座村莊皆有的天主教教堂鐘樓,盧爾馬蘭也有。

  只不過盧爾馬蘭的鐘樓(beffroi)卻是一處「到不了」的地方。

圖說:為了尋找鐘樓,無意闖入的一方空間,美麗的階梯,令我們駐足良久。

  我們遠遠就望見它了,卻在舊城區裡繞啊繞,繞了半天仍是找不到鐘樓的所在地,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座鐘樓早就與民房「合併」了,因此除非是進到民房裡,要不然鐘樓是無法抵達的。

圖說:隱身於民房中的鐘樓,時鐘仍舊精確報時,上頭還有一口鐵鑄鐘,於1732年在卡龐特拉(Carpentras )所鑄。這座鐘樓暱稱為「鹽盒(boite à sel),17世紀修築,原址為建於1000年左右的堡壘(motte castrale,註2),是盧爾馬蘭的第一座城堡,不過充其量也只是一座瞭望塔而已。這座古堡壘稱作「卡斯特拉(Castellas) 」,雖然已經消失,但附近有條卡斯特拉路(Rue du Castellas),見證了這段歷史。

註2:「motte castrale」或「château à motte」指的是在在土墩上的木造或石砌堡壘,外圍以柵欄圍起,並有一圈溝渠防禦。

  教堂的名稱很長,獻給兩位聖人-聖安得烈及聖托菲姆教堂(Église Saint-André et Saint-Trophime),結合羅馬及哥德風格,獨樹一幟。其鐘樓成為舊城的地標,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,也是宗教戰爭時期衝突發生的地點。

圖說: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的教堂,與現址為鐘樓的堡壘是同一時期的建築,為中世紀盧爾馬蘭第一批居民的信仰中心。16世紀時,當時領主-索村男爵(阿古特家族)擁有教堂的所有權。經歷數百年的修建,成為今日的模樣。
圖說:教堂的主祭壇。
圖說:16世紀盧爾馬蘭城堡擁有者所建的領主禮拜堂(Chapelle du Seigneur)以扇形肋(lierne)和居間肋(tierceron)裝飾美麗的拱頂。領洗池(fonts baptismaux)的柱頭(chapiteau)上雕刻著爬行的狼,因為阿古特家族的紋章即是一隻張牙舞爪的狼。

  法國小說家亨利‧鮑思高(Henri Bosco,註3)稱這座教堂為「詩的堡壘(bastion de la poésie)」,退休後的鮑思高回到父親曾經居住的盧爾馬蘭,直到1976年逝世,再也沒有離開他鐘愛的普羅旺斯。

註3:亨利‧鮑思高為法國小說家,1888年生於亞維儂(Avignon,見此篇),是現代對呂貝宏的歷史、地貌及人文首位起興趣的人物之一,並表現於其文學作品中。鮑思高的房子位於村莊南部的加迪丘陵(colline des Gardis)那側,面對著村莊。

  鮑思高葬於郊區的公墓,而後,知名小說家阿爾貝‧卡繆(Albert Camus,註4)也在此長眠。後者似乎更為有名。

註4:阿爾貝‧卡繆為法國知名的小說家,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(1957年)。他用獎金購買位於盧爾馬蘭村中心的房子,只住了兩年,便在1960年中的車禍逝世。

  這些大有名氣的文人構成了盧爾馬蘭的路名:教堂附近的卡繆路(Rue Albert Camus)和公墓旁的鮑思高大道(Avenue Henri Bosco),是人們對於這些小說家的緬懷紀念。

圖說:盧爾馬蘭可見呂貝宏地區傳統的高樓屋maisons en hauteur),外露的階梯可直達一樓,地面層作為倉庫使用,最上層的閣樓今日則作為房間使用。

  以人名為道路取名,在盧爾馬蘭的比例十分的高:拉烏爾‧多特黎(Raoul Dautry,註5)、亨利‧薩雷(Henri Sarret)、吉哈爾的菲利普(Philippe de Girard,註6)、薩沃寧的亨利(Henri de Savornin)和羅航‧維貝(Laurent Vibert)……。這些眾多的人名之中,以國家鐵路管理局局長、亦任盧爾馬蘭市長的拉烏爾‧多特黎以及亞麻紡紗機的發明者吉哈爾的菲利普最為有名,尤其是後者,更是19世紀最有名的「盧爾馬蘭之子」,甚至在巴黎也有一條以他為名的道路!

註5:拉烏爾‧多特黎1880年生於蒙呂松(Montluçon),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(École Polytechnique)。一戰時於前線修築了90公里的鐵路,以當時的技術約需一年半,但他在幾個月內便完工,破了歷史紀錄!二戰爆發前被任命為國防裝備部長(Ministre de l'Armement),二戰後回到他父親的家鄉-盧爾馬蘭,並於1941年開始擔任市長,直到去世。

註6:吉哈爾的菲利普1775年生於盧爾馬蘭,是一位工程師兼發明家,他最被眾人所知的發明即亞麻紡紗機。他曾與俄羅斯的亞歷山大沙皇簽約,於波蘭華沙附近的日拉爾杜夫(Zyrardów)設立工亞麻紡織廠,卻令他陷入財務危機。日拉爾杜夫即斯拉夫語「吉哈爾的城市)」,後與盧爾馬蘭結為姊妹市。吉哈爾後來將他的不動產全數捐贈給村莊,他的房子也成為一所學校的一部分。

圖說:吉哈爾的菲利普大道(Avenue Philippe de Girard)上,有棟爬滿綠藤的冰淇淋店,十分令人注目。

圖說:接近午餐時間,許多遊客徘徊於餐廳菜單之前,討論是否入前用餐。

圖說:縱使相對於其他村莊人潮多上許多,但也不至於到擁擠的地步。

  此外,還有一條「猶太人路(Rue Juiverie)」,這是中世紀猶太人聚居之地,一條狹窄曲折的小巷弄。雖然這條猶太人路位於舊城的城牆之內,但道路首尾皆設有大門,入夜時大門就會關閉,用以「隔離」此區。

  猶太人路是氣氛熱絡的村莊中,相對恬靜的小巷,加上街道兩旁仍保有中世紀風格的建築,反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朝聖。許多手工藝品店及服飾店家紛紛進駐,讓這條路變成當地最有氣質的街道!
圖說:寧謐的巷弄。

圖說:新教教堂路(Rue du Temple)一隅,這條路的盡頭有座由羅昂-維貝基金會於1937年設置的三面具噴泉(Fontaine aux Trois Masques),鮑斯高認為這三個面具代表普羅旺斯的三大元素隆河、迪朗斯河和呂貝宏,也可能是三位神話中的人物:水神涅普頓(Neptune)、光明之神阿波羅(Appolon)與牧神潘(Pan)。

--

  午餐的時間到了!

  子台迫不及待打開餐盒,將裡頭的食物一掃而空,只因我們野餐的地點是在拉烏爾‧多特黎大道(Avenue Raoul Dautry)旁的兒童遊戲場

  最近在臺北十分流行的「共融遊具」在法國早就行之有年,每座兒童遊戲場都是「特色公園」,除了具有挑戰性的遊具以外,更難能可貴的是富有設計感,這就是法國的「美感教育」的一環。

  看著鐵道迷子台在木製造型小火車上爬上爬下,臨走時還賴在火車頭上,拖也拖都走,就知道他有多麼喜歡這座公園了!

  大人們則是坐在草地上,邊細嚼慢嚥吃著午餐,邊看著一旁足球場上的踢足球的青少年。

  吃飽飯後顯得有些昏沉,還來不及在草地上躺下,婆婆便催促我們再度上路。

--

新教教堂

  拉烏爾‧多特黎大道上,有一座顯眼的建築。

  15世紀時,盧爾馬蘭的居民多為瓦勒度派(Vaudois)教徒。根據記載,17世紀時,人口為1300人的盧爾馬蘭,天主教徒僅有80位。話雖如此,經過宗教戰爭後的新教徒,只能偷偷摸摸的進行禮拜,因此大部分的新教禮拜場所都十分隱密。

  這座新教教堂(Temple protestant de Lourmarin)建於1806年,經過12年的努力,終在1818年啟用,成為沃克呂茲省最大的新教建築。

圖說:新教教堂外觀(長12公尺、寬6公尺)。

圖說:新教教堂的鐘樓於1849年落成,與舊城區的天主教教堂鐘樓和中世紀象徵從宗主獲得自治權的鐘樓,成為盧爾馬蘭天際線最美的三座塔樓,因此盧爾馬蘭亦有「三鐘樓之村(Village des trois Clochers)」之稱。

  在抵達盧爾馬蘭之前,我深吸了好大一口氣。

  我是位「新教徒」,深知法國宗教戰爭時,對於新教徒的迫害。

  光是1545年,惡名昭彰的讓‧梅尼耶(Jean Maynier d'Oppède)便在15天內屠殺了3000名呂貝宏地區的瓦勒度派教徒,總計有24個村莊被毀,盧爾馬蘭即為其中一個。

  軍隊所及,滿目瘡痍,無不破壞,男人直接殺害或抓去當苦役,女人則先姦後殺,或被當作奴隸賣掉,搶來的貨物以十分之一的價錢賤價出售,土地則占為己有,這場令人髮指的史稱梅蘭多勒大屠殺(Massacre de Mérindol),是法國宗教戰爭最殘忍的開場。
圖說:置於教堂門口旁的薰衣草香氛袋,購買所得全數捐給教堂。

  幾個世紀後,在盧爾馬蘭和隔壁的皮伊弗爾(Puyvert)市政府的捐助之下,新教教堂總算能光明正大的興建於此。

  讀著法國宗教戰爭的歷史,總讓我不寒而慄。

  陽光從窗戶不偏不倚的灑進來,空氣裡有股異樣的味道,不禁打了個噴涕。

  真怪,七月的南法,竟然覺得冷。

--

盧爾馬蘭城堡

  最後一站,盧爾馬蘭城堡(Château de Lourmarin),普羅旺斯第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。

  光是從舊城區走到這裡,就把剛吃下肚的午餐消化完畢。

  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堡本來面臨荒廢的命運,在1921年遇見救星-羅伯‧羅昂-維貝(Robert Laurent-Vibert),出生於里昂的法國歷史學家。

  他說,盧爾馬蘭城堡之於普羅旺斯,就像麥第奇別墅(Villa Médicis)之於羅馬,於是他買下城堡、進行整修。

  雖然羅昂-維貝先生於1925年不幸於車禍中喪生,但他在生前留下遺囑,將城堡、圖書及收藏品全數捐給艾克斯學院(Académie d'Aix),並於1927年成立基金會,邀請年輕的藝術家駐「堡」創作,為城堡注入活力。

圖說:城堡圓塔。

  經歷羅馬人、撒拉森人(Sarrasin,註7)的占領與破壞,進入中世紀的盧爾馬蘭,在萊波家族(Famille des Beaux)的建設下,第一座城堡出現於於12世紀。隨後轉手給福卡爾基耶伯爵(Comte de Forcalquier)和薩布朗家族(Famille de Sabran)。

註7:改寫自維基百科:「11世紀末期的十字軍東征後,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歐洲人稱「撒拉森」為居住在北非且以海盜為業的穆斯林」。

  不過12世紀的堡壘並沒有留下太多的部分,因為15世紀時(1475年),阿古特的富爾克(Foulques d'Agoult,1400-1492)在於1475年至1525年於原址重建了哥德式的城堡。

圖說:攝於城堡購票處前的庭院。

  富爾克的姪子路易(Louis Artaud de Montauban d'Agoult)雖然早逝,但他的妻子勒維-旺塔杜爾的布蘭琪(Blanche de Lévis-Ventadour)和其子法蘭索瓦(François Artaud de Montauban d'Agoult)於1526年起,將城堡擴建成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。

  相對於先人所建的「舊城堡(château vieux)」,這個部分被稱作「新城堡(château neuf)」。

圖說:舊城堡的禮拜堂外頭的義大利涼廊(loggia)。

  城堡在16世紀末易主予克萊契-萊斯迪吉耶家族(Famille de Créqui-Lesdiguières),該家族同時也是拉圖代居厄城堡(Château de La Tour-d'Aigues)的所有人,然後再轉手給維勒盧瓦家族(Famille de Villeroys)一直到大革命發生的1789年。

圖說:文藝復興風格的窗戶兩側壁柱(pilastre)柱頭上有許多美麗的裝飾,而多立安、愛奧尼亞、科林斯、托斯卡尼和複合式等眾多風格的壁柱則和諧的融合在一起。

  而後城堡不斷出售和轉手,一度來到吉哈爾的菲力普手中,直到盧爾馬蘭的「伯樂」羅伯‧羅昂-維貝購下城堡為止。

圖說:美麗的涼廊,讓人忍不住一拍再拍。

  舊城堡中央有座內庭(cour),四周被三層樓的建築物包圍,頂樓為露臺。

圖說:舊城堡內庭中的滴水嘴獸(Gargouille)。

  地面層則是僕役工作的場所,包括廚房食物儲藏室及管理室烤窯和圓塔底部。內庭南側曾有間地勢較低的房間,則作為監獄使用,不過由於20世紀的修復工程而消失。

圖說:廚房陳列著17、18世紀的廚具,根據《法國料理的秘密》一書,裡頭詳細描述中世紀具有「齊全」廚具的廚房十分費工:「長柄平底鍋、有柄小平底鍋、銅製有柄三腳平底鍋、三腳燉鍋、烘焙糕餅的模子,以及掛在壁爐上方的有柄大鍋,以上整長廚具通稱為『迪南(Dinanderie)』。根據斐利亞‧吉伯(Philéas Gilbert)的解釋:『因為黃鍋器皿為迪南(Dinant,位於今比利時瓦隆大區)的特產,所以久而久之便成為同義詞。』」

圖說:廚房櫃子上擺設的碗盤。

  舊城堡的一樓是整座建築的心臟,包括女士房(Chambre des Dames)、北面的接待室(anti-chambre)和圓塔裡的廁所(garde-robe),以及西側的涼廊和南北向的禮拜堂(oratoire)。

圖說:女士房(Chambre des Dames)裡典雅的古董床和椅子。

圖說:禮拜堂的彩色玻璃(vitrail)上有索村領主(Seigneur de Sault)的紋章。

  不過也有許多房間隨著時代的變遷消失,例如「國王房(chambre du roi)」便是一例,其他像是主樓房(sale du corps des logis)和放置床單、內衣的房間(lingerie),都已不復存。

  舊城堡二樓的格局與一樓類似,不過除了主樓房正上方的格里莫房(Salle des Grimaud)以外,都沒有特別的功能。

  三樓則是閤樓。

  新城堡與舊城堡一樣都是三樓的建築。每層樓都有兩個房間,並以門廳(couloir)相連,每個門廳都裝有巨大的壁爐

圖說:兩個房間之間有一個門廳分隔,每個門廳都有壁爐,此為飯廳(Salle à Manger)的壁爐。飯廳擁有原始的法式天花板(Plafond à la française),這個地方有時會舉辦音樂會,因此在這裡放置一臺施坦威三角鋼琴。

圖說:二樓接待室(pièce d'apparat)-「La Sallestre」的壁爐,兩邊各有兩根科林斯柱。這間房間的門是唯一的「真品」,處於原位並完好無缺,除此之外,16世紀的阿普特地磚也被保留下來。

圖說:壁爐上方裝飾著雙耳尖底罐(amphore),下有爪形腳,上有美洲印第安人、阿茲提克人或印加人的臉,展現發現「新世界」的異國情調(約在文藝復興前60年)。

  盧爾馬蘭城堡最大的特色,就是每個房間都有「裝飾品」,光是看完每個房間擺設的家具和器物,就花了不少時間,幸好剛吃飽的子台情緒非常穩定,能跟著我們一間一間慢慢逛。
圖說:飯廳內陳列的掛毯,位於兩個玻璃櫥櫃之間,是17世紀上半葉出產於歐比松(Aubusson,註8)的掛毯,描繪了受到阿米蒂( Armide)迷惑的十字軍雷納德(Renaud)(註9)。

註8:歐比松位於新阿基坦大區克勒茲省的中南部,以生產手工地毯而聞名。

註9:《阿米蒂與雷納德(Armide et Renaud)》的故事取自於16世紀的史詩《耶路撒冷的解放(La Jérusalem Délivrée)》,全詩以11世紀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歷史背景,創作出十字軍經過血戰收復聖城的事件。以下文字引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:「本劇描繪十字軍雷納德(Renaud)受魔女阿迷蒂(Armide)的魅惑,在舞蹈幽靈的誘引下身陷魔穴。兩位古羅馬武士企圖救他,但阿迷蒂施法將雷納德帶到她的迷人噴泉花園,武士們在神杖的幫忙下,首先打敗妖精與其後的六隻怪獸。為了解救沉溺於虛幻美夢中的雷納德,武士使用一巨大神盾破除魔咒。阿迷蒂匆忙趕來,欲奪回她的愛人,但再次被打敗,最後十字軍號召者-隱士彼德宣告雷納德獲勝,景況大變,幻覺消失。」 

圖說:音樂室(Salle de musique)裡展示的大鍵琴,是布爾德-喀山(Bourde-Kazan)家族致贈的禮物。音樂室是為了紀念鋼琴演奏家尤金‧雷舍爾(Eugène Reuschel)和大鍵琴演奏家安德烈‧布爾德(André Bourde)而設置的。

圖說:羅昂-維貝廳(Salon Laurent-Viber)裡展示了一整套拿破崙三世時期的亨利二世風格的家具,牆上裝飾著該基金會不同時期收藏的版畫作品。

  城堡內部結構最大的亮眼為文藝復興風格的螺旋梯(escalier d'apparat à vis),所有來過盧爾馬蘭城堡的人,在爬樓梯的時間莫不駐足觀賞,一再流連。
  我在拍攝時也遇見一位同好,兩個人拿著相機對著螺旋梯拍照,一不小心對上眼,腼腆的笑了。

圖說:螺旋梯上刻著1542年的完工日期。

  新城堡完工不久,就遇上了「梅蘭多勒大屠殺」,城堡的樓梯塔在這個時期也遭受攻擊及破壞。雖然事件過後,迫害新教徒的讓‧梅尼耶受到審判,伯爵夫人勒維-旺塔杜爾的布蘭琪全力為那些無辜殞命的瓦勒度農民申冤,但結果卻令人沮喪-讓‧梅尼耶被判無罪。

圖說:位於頂樓的繖形穹頂(voûte en ombelle)。

圖說:頂樓的檐口(cornich)可見許多不同主題性的雕刻作品。

  再度見到刺眼的陽光時,已經來到了城堡頂樓的陽臺。

  從這裡望出去的風景,是整個盧爾馬蘭的舊城區和不遠處的新教教堂。

  宗教戰爭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。

  如果我不提,也許看著文章的你就不知道。

  站在城堡的陽臺上,我想了好久好久,該是時候用中文寫下這一切。

  婆婆興奮的叫我們全家站在城堡前,要我們以城堡為背景拍張照片,紀念30年幾前的那次家族旅行。

  我記起JY告訴我的,他「全都忘了」這事。也許不久後,這些歷史也會被我忘得一乾二淨。

  寫下這些文字,不為別的,為了將來的子台能夠想起,童年的某一年夏天,他在呂貝宏度過。


呂貝宏鐵腿行:

  • 山河之界:卡維雍(Cavaillon)
  • 櫻桃的滋味,賽尼翁(Saignon)
  • 阿普特(Apt),隨意走走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紅土之城,胡西雍(Roussillon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勾禾德石屋村(Village des Bories à Gorde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勾禾德(Gorde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塞南克修道院(Abbaye Notre-Dame de Sénanque)
  • 博尼約(Bonnieux),封入嘆息瓶
  • 城堡、教堂、風車,聖薩蒂爾南萊阿普特(Saint-Saturnin-lès-Apt)
  • 走訪薰衣草之路,索村(Sault)
  • 又見薰衣草,內斯克峽谷(Gorges de la Nesque)
  • 遺世獨立,賈馮城堡(Château de Javon)
  • 謎一樣的米爾(Murs)
  • 古爾(Goult),轉角遇見驚喜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山居歲月-梅內爾伯(Ménerbes)
  • 家鄉的味道,呂貝宏雪松林(Forêt de Cèdres du Luberon)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luberon-en-provence.com/villages-luberon.html

法國最美村莊:
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協斯河畔的世外桃源-蒙克呂(Montclu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協斯河畔拉羅克(La Roque-sur-Cèze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鐘聲響起-艾蓋茲(Aiguèze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巴拉聚克(Balazuc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寫給你的信-格里尼昂(Grignan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紅土之城,胡西雍(Roussillon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勾禾德石屋村(Village des Bories à Gorde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勾禾德(Gorde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塞南克修道院(Abbaye Notre-Dame de Sénanque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山居歲月-梅內爾伯(Ménerbes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普羅旺斯地區萊博(Les Baux-de-Provence)
  • 法國最美村莊:聖讓皮耶德波爾(Saint-Jean-Pied-de-Port)

法國全系列:

  •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(持續更新中)
睿郁 / Xuite日誌 / 回應(0) / 引用(0)
家鄉的味道,呂貝宏雪松林(Fo...|日誌首頁|再見大天使,聖米歇爾山(Mon...上一篇家鄉的味道,呂貝宏雪松林(Forêt de Cèdres du Luberon)...下一篇再見大天使,聖米歇爾山(Mont Saint-Michel)...
回應